我学编程时犯的最大两个错误

一年前我大学毕业,刚刚步入社会。我很很多很多创业计划,我想去实现它们。但是,我不会编程

听取了 Yipit 的创始人Vin Vacanti 的建议后,我开始自学编程。

最终我是学会了开发自己的原型,但道路很崎岖。如果你也跟我一样走在自学的道路上,我希望你能避免我犯过的错误。

错误 #1: 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我实际上并不需要的东西。

我不知道如何开始。有这么多可以学习的东西,有这么多的讨论和这么多相互否定的观点,让我不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技术。经过一段时间浸泡在Hacker NewsQuora, 和 StackOverflow上,以及其它一些偶然在某些文章里发现的词语,我拼凑了一个令人胆战的大杂烩式的清单:

HTML, CSS, AJAX, PHP,
Javascript, Heroku, Celery, SQL, jQuery, Django, POSTGRES, nodeJS,
BackboneJS, Ruby, Rails, MongoDB, Python

我不知道哪种技术我需要,哪种我不需要,于是我计划把它们全学了。

我实际应该的做法: 我应该压缩这个清单,只学习一些制作原型需要的技术。

最终,我能清楚了这个清单里的东西都是用来干嘛的,并把它压缩为:

  1. HTML: 制作网页内容结构(例如,这是个链接,那是个标题)。
  2. CSS: 制作内容的样式风格。
  3. Javascript: 使内容动态化(例如,当点击一个链接时弹出一个对话框).
  4. jQuery: 一个Javascript工具库,很好用的插件(例如,做幻灯片)。
  5. Python: 处理数据 (例如,从数据库中取出用户购买的历史记录,推荐他们喜欢的产品)。
  6. Django:一个Python写的web框架,用来连接上面说的这些东西,它内置了很多非常有用的功能(例如,一个现成的登录系统和一个用Python访问各种数据库的简单接口)。使用框架,它能让工作变得简单!

错误 #2: 我没有直接开始编程。

我花了大量的时间阅读书籍。我不知道我读的这些书是否真的对我要做的事情有用。更糟糕的,我没有把读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很多东西都没记住。

我实际应该的做法: 从一开始我就应该利用一些小项目边做边学。

后来我发现了一个超级有效的学习制作原型知识的方法:

  1. 动手跟着教程做一些编码例子。David Sinsky,Yipit 公司的一个程序员,他给出了一些绝好的建议
  2. 找一个简单的项目,开发它。比如制作一个简单的博客系统或投票应用。
  3. 反复执行第#2条多次。
  4. 开发出自己的应用。

无需准备,直接动手,这能给你带来很多好处。你能克服掉很多害怕编程的心理。你能马上能看到你劳动的成果。最重要的,你能迅速的学会开发你的应用需要的技术

[本文英文原文链接:The 2 Biggest Mistakes I Made When Learning to Code ]

过半日本地方政府机构采用开源技术

世界各地政府部门采用开源技术已经是大势所趋,日本一个独立于政府的行政机构情报处理推进机构(IPA)在最近的开源活动OSC2012 Tokyo/Fall上,公开了日本各地自治政府机构使用开源技术的状况。

这 份报告名为“地方自治体资讯系统基建现状和方向”,同调査结果显示,过半数地方政府都会采用开源为技术的标准,避免技u主导权被单一厂商控制。百分之一百 的地方自治机构都在日常运作上引进了开源软体。本调査已经是IPA第五次进行,共向全国826个自治机构发出问卷,回答的机构共有395个。负责调査的 IPA国际标准推进中心非常任研究员冈田良太郎表示,回答“有明显的开源技术采用标准”的政府部门达53.3%,同一数字在调査开始以来首次超过半数。

至 于开源软体的引进状况方面,回答“积极采用”和“视乎业务分类和系统阶层分类需要采用开源软体”合计达100%、5万人以下的自治机构也达到77.5%, 其中又以采取由上而下领导方式的自治机构效果最好,就算是没有CIO和CIO的机构,只要有资讯科技部门积极的推动,也可达到一定的效果。

在引进开源技术期间,这些机构也曾遇到一些困难,例如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整合,不同开发团队对系统数据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例如纵使大家都可以输出XML格式,有系统会把null等同0,有些系统会把“免税”和“无放”画上等号,必须由系统整合或服务供应商协议如何解决。

via linuxpilot

今天是 Linux 生日

【新闻史上的今天】1991年9月17日,芬兰人林纳斯•托瓦兹正式公布了以他名字命名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内核Linux,成为软件开源运动的里程碑,如今广为人知的手机安卓系统便是在其基础上开发的,超级计算机所应用的也是该内核基础上开发出的操作系统。

谈谈时下火热的无线充电技术

本文载于广州日报,作者李光焱,文章原名《有型!手机无线充电》。文章从诺基亚WP8新机具有的无线充电功能谈起,分析无线充电技术目前的发展状况 和未来三年的发展设想,另外还理清了无线充电与辐射的误区,最终以Qi标准和应用实例结束,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了无线充电技术,在此分享科普给大家。

拉出一根数据线,插上电源给亮起红灯的智能手机充电;液晶电视背后,始终拖着一条长长的电源线……不过,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不必再为寻找适配的 数据线而四处问人,也不必为各种手机线、PC线、Pad线、音箱线绞缠一起而焦头烂额?其实,这样的生活离我们并不遥远——近日诺基亚推出的WP8手机就 华丽丽地带有无线充电功能。只要将手机放在无线充电托盘上,它就开始充电,充满即止。三星亦为S3准备了无线充电“套装”。在评价iPhone 5的革新时,不具有无线充电功能,成为批评的理由。

无线充电已从梦想照进现实,从概念变成商用产品。记者了解到,坊间对该技术还有颇多认知误区,但难挡未来三年其将掀起手机、PC、电视、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新风潮。

现实:只要放在Qi无线充电器上就能完成

“诺 基亚的新款Windows Phone 8(WP8)手机支持无线充电功能,用户只要将手机放在一个支持Qi无线充电标准的插座上就能完成充电。iPhone 5尽管采用更小的接口,但仍然需要通过电线才能充电。”这是外媒在评点iPhone 5时表达的“遗憾”。这种比较可能从未有过——iPhone一向是所有智能手机的“教父”。出现如此反差,则得益于诺基亚使用了Qi无线充电技术。

三星在发布旗舰手机Galaxy S3前也曾表示要使用该技术。不过,目前是以套件的形式提供。另外,英特尔和IDT(Integrated Device Technology)日前宣布合作,为英特尔的无线充电技术共同开发集成发射器和接收器芯片。

记 者了解到,目前全球最主要的无线充电标准是Qi标准,由全球首个推动无线充电技术的标准化组织——无线充电联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推出。该联盟成员包括Verizon、NTT Docomo、诺基亚、三星、德州仪器、华为等公司,覆盖无线充电解决方案各生产环节。Qi采用了目前最为主流的电磁感应技术,目的是为所有电子厂商提供 统一的通用标准。

在两年前的2010年9月,无线充电联盟将该标准引入中国。然而,两年来真正采用该技术标准的产品在市场上未形成气候,未能成为消费者关注的重点。

梦想:三年内实现远距离无线充电

采 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的无线充电技术需要让被充电设备在2.54厘米范围之内,即近磁场无线充电。然而,考虑到无线充电的便利性,远距离充电更具有卖点。 但要实现远距离大功率无线磁电转换,设备的耗能较高。无线传输的距离越远,无用功的耗损也就会越大。“功率太大的无线充电设备的电磁辐射会对生物造成很多 不利的因素。”有技术人士表示,大功率无线充电的传输距离只限制在5米以内,不会太远。

据美国安利旗下富尔顿创新公司董事Bret Lewis此前预计,未来三年远距离无线充电就会进入每一个人的生活中。Tirias Research分析师Jim McGregor认为,无线充电技术是可行的,但首先需要降低成本,以使原始设备制造商(OEM)能够采用该技术。IMC Research估计,到2015年,无线供电设备的出货量将达到1亿,同时Pike Research研究表明,至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50亿美元。对此,卓普运营总经理袁小枫告诉记者,不同于产品硬件软件升级,无线充电技术在功 能层面求异,是很好的卖点,对消费者有吸引力。

无线充电技术将会集成到汽车和家电中,并可以为智能手机之外更多的电子产品充电。“电动汽车将因此受益”。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工程师朱佳俊说。届时,充电线、插线板、移动电源等产品可能都消失了。

揭秘:甩掉充电线不必谈辐射色变

“消费者不需要安装任何配件,直接将Lumia 920放在任何一款支持Qi标准的充电器上就能开始充电。诺基亚希望不断扩大无线充电的版图,让它像WIFI一样无处不在。”在接受E天下记者采访时,诺基亚技术人士称,无线充电技术完全不需要各种数据线、充电线进行连接。

而且,只要你使用的是Qi标准电子产品,就可以利用无线充电托盘充电。比如电视、音箱以及其他品牌的手机等等,都可以共享一个充电器。对于消费者来说,无线充电摆脱了各种充电设备的烦恼,可以更便捷地充电。

“辐射可能比有线充电更大。”日前,有媒体报道称。记者采访获悉,该技术在净水器中运用10年,安全性得到数十个国家验证。而在国内,工信部下属的EMC检测所(通信电磁兼容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也是Qi的参与者。

不 过,缺点不是没有。依靠线圈之间的电磁感应的无线充电方式,工作距离太短,被充电终端需要放置在充电座上,同时也会消耗大量电量。好在,无线充电设备的效 能接收在70%左右,和有线充电设备相当,但是它具备电满自动关闭功能,避免了不必要的能耗。另外,对于不同的电子产品,电源接口能自动对应,需要充电 时,发射器和接收芯片会同时自动开始工作,充满电时,两方就会自动关闭。

什么是Qi?

Qi 是目前全球首个无线充电标准,可广泛应用于手机、MP3、照相机等手持低功率设备中。未来还将研发应用于笔记本电脑、上网本的中等功率无线充电标准。目 前,市场比较主流的无线充电技术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即电磁感应、无线电波以及共振作用,而Qi采用了目前最为主流的电磁感应技术。

Qi是通过在手机中加装电磁感应装置来实现无线充电的,当然,一个可接公共电源的无线充电站也必不可少。

同时,符合Qi标准的手机还需加装控制芯片。对比目前业内已经出现的无线充电技术,Qi的充电效率更高,在测试中,Qi的充电效率与有线充电方式非常接近,达到了70%以上。而Qi的充电站的待机耗电量则已经降低到微瓦水平。

那些使用无线充电的“先驱”

1.海尔“无尾”电视

作为Qi标准组织的一员,海尔在2011年CES上推出了概念性“无尾电视”,不需要电源线、信号线和网线。海尔称该产品采用了与麻省理工学院合作的无线电力传输技术。

2.Palm手机

虽然Palm现在“物是人非”,但它最早将无线充电技术应用在手机上。它推出的充电设备“触摸石”,就可以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无线为手机充电。

3.TDK音箱

日本TDK公司新推出了一款无线充电音箱,你可以在尽情享受音乐的同时给手机充电。在该款无线充电音箱的顶部安装有一块无线充电板,手机放在音箱顶部即可。

详析:谷歌为何紧急封杀阿里云 OS?

在谷歌封杀宏碁推出“阿里云”手机之后,双方各就此发表了两轮声明。 这些声明也使得事件爆发之初的一些判断和表态看上去十分可笑,诸如“谷歌封杀是给阿里云加冕”、“阿里云因为采用与谷歌相似的web app战略规划所以被后者忌惮”等等,有些已经在双方的声明中被直接否定,也有些能明显看出来作者不了解移动操作系统的体系架构以及GPL、ASL等开源 协议的规定,所以对一些明显的问题视而不见。

从安卓之父安迪•鲁宾的两次声明中,我们可以看到,谷歌封杀阿里云,其实出于两大目的:防止安卓阵营的硬件基石开放手机联盟(OHA)分裂;谴责阿里云对安卓应用APP的盗版。而阿里云如果要回应这些指责,光发声明是不够的,还需要遵循开源协议,公开云OS部分代码。

阿里云市场的确存在盗版问题

盗版问题比较简单,我们可以先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安迪•鲁宾的第二份声明中说,“你们(阿里云)的应用商店中还包括了安卓的应用,包括盗版的。”认真的老外很快找到了证据:科技博客Androidpolice发表了一篇调查文章《确认阿里云应用市场发布盗版安卓应用,很多来自别的盗版站点》。 他们发现在阿里云的应用市场中,有神庙逃亡(Temple Run)等热门游戏的盗版拷贝下载,其署名提供方并非游戏自己的开发商,而是中国国内某个安卓应用市场,而后者提供了大量其他盗版APP下载;有一些原本 是收费的游戏也在阿里云的市场中提供免费下载;最有趣的是,一款针对安卓ROM的工具软件ROM ToolBox Pro也出现在阿里云市场中——阿里巴巴方面一直坚称阿里云OS并未基于安卓,那在自己的市场中放一款针对安卓ROM的工具有什么意义呢?

AndroidPolice 采访了一些应用开发者,他们明确表示自己并未将应用APP上传到阿里云市场。一款收费游戏(在阿里云市场中被标为免费)的开发者表示,“这是我们第一次听 说阿里云。我们不知道我们的应用被上传到了那儿”。ROM ToolBox Pro的开发者语气则比较激烈:“像阿里云这样的软件破解网站只会伤害消费者和开发者”。

在盗版习惯仍然深入人心的中国,免费、开放的安卓 平台以及其上的免费应用给很多人一个错觉,既然免费,就可以随便用,所以发布一些免费应用APP有什么不对呢?但这的确是不对的,免费不等于作者放弃了所 有权益,他们只是放弃了按份出售应用的做法,但署名权和其他权益比如市场推广、运营等权益仍然属于作者本人,上传到哪个市场、适用于哪些手机的决定权同样 在原作者(这也有保证应用正常运行的考虑)。像上述阿里云市场中更改应用作者署名、使用非授权版本等行为,已经侵犯了软件作者的权益。至于把收费软件改成 免费应用放在市场里的行为,就更不用多说了。

也有些人说谷歌为什么不去抓中国数量众多的盗版market,非要跟阿里云过不去?这里面有个 精力问题,也有个商业策略问题。盗版永无止息,但一旦有商业公司来运作,其破坏力就大得多(因为很容易变现出利益),反过来说侵权主体也好认定。所以反盗 版历来是重拳打击商业、政府机构的盗版行为,对个人消费者和一些小组织则基本无视。

协议规定安卓和阿里云都应开源

好。本来挺简单的盗版认定问题也说了这么一堆。下面进入稍微复杂一些问题讨论,即阿里云OS是否分裂了安卓阵营。

这个说法成立的前提是,阿里云OS要是安卓的一分子,这样才谈得上内部分裂。这也是目前为止阿里反对最激烈的一点。无论是阿里云CEO王坚,还是官方声明,阿里都否定了“阿里云OS属于安卓阵营”的说法。其中王坚说,阿里云OS是“独立的操作系统”; 阿里巴巴副总裁约翰•斯佩里奇说“阿里云OS并不是安卓生态系统的一部分”;阿里第二份官方声明中也说,“阿里云OS使用了自行研发的虚拟机,这与安卓的 Dalvik虚拟机不同。阿里云OS的运行环境,也就是OS的核心部分,即有不同于Dalvik的阿里云自己的JAVA虚拟机,也有阿里云自行研发的云应 用引擎(cloud app engine),用于支持html5 web应用。阿里云OS用了一些(开源的)安卓应用的框架和工具仅仅是作为补丁,让使用云应用的用户可以在我们的生态系统中使用其他第三方应用。”

现 在双方都表明立场了,谷歌说阿里云基于安卓的代码,阿里说我们的核心是自己开发的(但操作系统的核心是“运行环境”这个奇怪的说法是头一次听说),只用了 安卓一些应用框架和工具做补丁,然后还要特意强调,这些部分是开源的。双方各执一词,按业内的做法,那就对比两边的源代码好了。安卓的大部分源代码是公开 的,阿里云OS的代码没有看到公开,似乎他们也没说要公开——但是且慢,按照开源协议,阿里云OS必须公开一部分代码。

从这场争论开始到现在,舆论被有意无意地引导到阿里云的远景规划与谷歌冲突、必须要有自主操作系统以免受制于人这些奇怪的宏大叙事角度去,却没看到有基于开源协议来分析阿里云义务的声音。

众所周知,安卓是一个开源、开放的操作系统,但这二者并不能等同。同时,开源也并不意味着,任何人或者公司都可以拿着公开源代码回去自己编译出一个应用来,然后打上自主产权的标签就可以去报奖立项了。开源代码有着严格的流转规范体系,使用开源代码必须基于这些规范,来保护开发者的版权。我们以安卓系统为例,来分析一下这些不同的开源标准,以及阿里云应该遵守哪些标准公开代码。

安 卓系统基于Linux操作系统发展而来(阿里云也自称基于Linux而非安卓系统)。Linux是一个开源系统,它采用了GPL开源协议,这是我们这里提 到的第一种开源协议。GPL协议规定,遵循该协议的代码都是开源、免费的;一旦软件作品中使用了遵循GPL协议的开源代码,该软件也必须开源、免费。业内 通常管这种特性传递叫“传染性”,只要使用了一行GPL开源代码,整个软件都被“传染”为遵循GPL协议。注意,真正的GPL协议要比这里的描述复杂、严 谨不少,为了行文简洁,本文仅仅选取了与这一问题相关的部分内容进行表述。

GPL使软件开发者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可以免费阅读、使用全世界 最优秀的程序代码。但它的强传染性也削弱了它的商业前景。一些手机制造商如果针对自己的硬件开发一份Linux驱动,它必然要调用一些Linux基本函 数、类库,该驱动因此会被GPL传染,要公开所有源代码。但这可能暴露厂商的硬件细节,造成泄密。同样,一些商业公司也会认为,将自己的独有技术拿出来支 持Linux,会因为GPL的免费开源特性,造成创新成果流失(微软的鲍尔默就曾经说GPL让Linux染上了癌症)。

为了规避这一问题, 谷歌除了在操作系统核心使用了Linux代码之外,在其他专门为安卓开发的相当一部分代码中,使用了传染性不那么强的开源协议:基于Apache的ASL 或者基于BSD的BSD协议。这两种协议的共同点在于对商业应用十分友好,遵循这两种协议的开源代码,商业公司可以拿过去用,而开发出的产品不一定需要也 开源,可以视情况打包为闭源商业软件。在安卓系统中,大部分硬件驱动程序,以及谷歌专门为移动设备开发的基本函数库Bionic,都慷慨地采用了BSD或 ASL开源协议,其中包括Dalvik虚拟机等安卓运行库(runtime)。(整个安卓操作系统各部分所遵循的版权协议见图)

对比代码是解答“是否抄袭”的核心

这 里要多说两句,谷歌为什么要允许别人闭源使用自己的开源代码呢,它有啥好处?必须要说明,开源协议的选择体现了软件的价值观,也体现了开发者的商业考量。 如果谷歌让整个安卓系统采用GPL协议,看上去所有开发者的进一步开发都会被开源出来,系统创新的速度可能更快;但这样有个更大的副作用,就是很多商业公 司就不愿意介入安卓开发了——一介入就被“传染”了要开放自己的源代码了。为了团结其他商业公司,让更多的手机厂商原意采用安卓、更多的软件厂商原意为安 卓开发丰富多彩的应用APP,谷歌选择了在Linux核心之外,另行独立开发出安卓的运行环境与函数库,并将这部分以更为自由的BSD和ASL协议发布。 这样,开发者基于安卓开发的应用,愿意贡献给社区,就开源;希望保守自己的商业秘密,就闭源。这个策略目前来看相当成功,安卓手机、应用APP这一硬一软 两个方面,在这几年突飞猛进地发展,选择了合适的开源协议功不可没(关于谷歌选择开源协议的分析,阮一峰翻译了一篇文章,可以用来作为背景学习)。

通过安卓的体系设计,我们大概对几种不同的开源协议有了初步认识。现在就来分析阿里云OS。阿里云OS的体系结构如图所示。可以看到,阿里云OS同样基于Linux核心。这就涉及第一个版权问题:这部分代码按照GPL规定已经被“传染”,必须开源。目前为止,在公开报道中,我们还没有找到阿里云OS“部分开源”的消息。

在 这部分代码开源之后,业内人就可以对阿里云和安卓做一个更透彻的比较,看看到底是前者直接使用了后者的代码,还是真的如阿里自己所说,是独立在Linux 基础上开发出来的新操作系统。因为谷歌安卓中的Linux核心,与一般的Linux核心还有不同。为了适应移动设备内存小、CPU频率低、对耗电量高度敏 感的特点,谷歌将这部分Linux核心做了修改,并依据GPL将修改开源。从这篇文章可 以看到,谷歌对Linux核心做了至少两处重大改动:进程间通讯(IPC)模块Binder,和至关重要的电量管理模块。阿里云OS既然也是移动操作系 统,必然需要对本来为桌面系统开发的Linux做出相似的处理。这个处理方式,是沿用了谷歌的方式,还是真正的自主开发呢?代码公布后,自然见分晓。

双 方争议的另一个核心,是阿里云OS如何实现了对安卓应用的兼容。安卓系统的开发语言是java,为了精简java程序使之适用于移动设备,谷歌使用了 Dalvik虚拟机。注意Dalvik不是java虚拟机,它是将java程序重新打包为一种更为精简的形式运行。阿里云在第二份声明中说自己用了“不同 于Dalvik的java虚拟机”,那不但二者的代码不同,连工作原理也会有不同了。

包括Dalvik在内的安卓运行库,采用的是ASL和 BSD协议,也就意味着阿里云就算直接用了这部分代码,也可以选择不公开源代码。但这不等于用了白用:ASL和BSD都规定,使用了遵循该协议的开源代 码,必须以显要方式标明原开发者的版权归属;这种标明方式,通常形式有源代码中保留原作者的权利声明和其他原作者规定的说明。阿里云既然已经披露了自己使 用安卓代码的情况,这部分代码中是否保留了谷歌的版权声明,只需要查看相应程序的说明文件即可。

总算把开源协议这部分介绍得差不多了。花费 这么多笔墨的目的在于说明,这次谷歌与阿里云之争,不应该像以前业界的一些争论演变为口水战,而应该像另外一些争论一样,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操作系统、开源 协议等相关知识,消除许多误区(这两类争论我就不具体点名举例了),避免被人当技术小白糊弄。要达到这个目的很简单,阿里云OS公开指定部分的源代码,供业内行家与谷歌代码进行比对即可。这不是强人所难,因为既然依照GPL、ASL、BSD等规范享用了一大批免费开源源代码,那也应该遵循人家规定的义务。

当 然,在中国这个用盗版软件都异常有理的国家,各类开源协议都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程序源代码都是纯文本文件,你不遵循协议,它也不会闹脾气不运行,或者在 屏幕上打出一行字来骂你。但无论是阿里,还是另外号称要做自主操作系统的华为、百度、联想,都是国际级大公司,应该不会耍这种初级流氓。

安卓用户与开发者成为赢家

也 有一些有技术背景的朋友可能会奇怪,谷歌的安卓系统已经提供了相当宽松的条件,核心全部开源消除了安全隐患,庞大的社区和资金支持保证了系统快速进化,在 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这些公司还要一股劲地开发自己的操作系统呢?把精力用在做好跟公司业务有关的平台、APP上不是更好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也没有确 定的答案。有些微博网友说是因为如果打出自主操作系统的牌子,阿里云OS就可以获得国家“核高基”( 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资金资助。我查了一下,阿里云在某些展会上的确出现在核高基成果展区,也有微博上的实名用户说,阿里云获得了863计划的8000万元资金,他当时是评委。但这些资金项目与阿里云舍弃安卓走自主之路之间还暂时找不到官方表述和公开表达,所以建议网友们在找到新的证据之前,不要过于肯定地认定这一点。

最后,来说一下这次争议对用户的影响。可以肯定,这对安卓开发者和用户来说,是个大利好消息,因为谷歌表现出了解决安卓分裂现状的行动与关注度,而分裂问题一直是安卓系统最大的忧患。资深移动互联网专家郝培强(@tinyfool) 两年前就在新京报上发表过文章,安卓系统的标准化程度与iOS存在巨大差距,厂商各自推出的不同分辨率、不同操作方式的手机让开发者和用户都深受其苦,各 类安卓版本之间的兼容、继承也问题多多。谷歌应对这一问题的方式是组建开放手机联盟,并在安卓4.0后逐步在系统层面进行统一、限制明显的分裂行为。

宏碁是开放手机联盟成员,有权优先获得最新的安卓系统代码和接口服务,如果它再去支持一款从底层到应用都与安卓兼容的阿里云OS,从谷歌的角度来看,担忧泄密、分裂也的确有其道理。

在市场层面上,阿里云不到五百万台的出货量远远说不上威胁谷歌,更不至于像王坚说的那样“让谷歌害怕”。但安卓之父两天内两次发表声明来回应这一问题,至少让开发者、厂商和用户看到了谷歌对于防止分裂、反对盗版的重视程度。从这个角度说,这次获利最大的,将是广大安卓用户、开发者和正统OS厂商。

作者为《商业价值》移动阅读主编 @阳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