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360争夺刷机精灵:布局刷机渠道成本低

文/21世纪经济报道

这是一起罕见的针对创业者的幕后争夺战,战争的双方是腾讯的CEO马化腾和360的CEO周鸿祎。去年年底, 360的CEO周鸿祎亲自接见了刷机精灵的团队,在此之后,360以1800万元人民币加上其它一些资源入股刷机精灵,占据30%多的股份。这笔交易一直到不久之前一直不为业内知晓。

而听说此消息后的腾讯方面出面试图以更高的出价说服刷机精灵不要接受360的股份转而接受腾讯的投资,但此时360方面已经抢先入股,刷机精灵拒绝了腾讯的高价入股请求,但腾讯并未就此死心。

上周,本报独家报道了刷机精灵的团队突然提出从360处回购其持有的30%多的股份一事。8月28日凌晨,360的CEO周鸿祎在微博上回应称,这背后其实是腾讯全资收购了刷机精灵,而并不是刷机精灵自己在“赎身”。至此,腾讯和360争夺创业团队的事件全面公开化。

腾讯360的幕后较劲

“360最早发现和投资了刷机精灵,腾讯闻讯后马总(马化腾)礼贤下士亲自出马争夺该项目,但是没能阻止我们投资,腾讯仍然没有放弃,志在必得坚韧不拔又开出优惠条件吸引团队加入腾讯,最后腾讯全资收购了刷机精灵。”8月28日凌晨,周鸿祎在微博上这样写道。

周鸿祎似乎想指出,刷机精灵所谓的“赎身”背后其实是腾讯在操盘,这等于说是腾讯在间接从360手中买下其所持有的刷机精灵的30%多的股份。这种情况相当罕见,因为腾讯和360自“3Q大战”就一直关系紧张。

8月28日下午,记者就此致电刷机精灵CEO文博,他承认自己的确正在回购360手上所持刷机精灵的股份,但他拒绝透露回购资金的来源,也拒绝透露背后实际买家是不是周鸿祎所说的腾讯。这笔交易还没有最后完成。

文博表示,自己目前绝大部分精力都在忙着刷机精灵新推出“力荐机”业务。记者了解到,所谓的“力荐机”和360的“特供机”定位很接近,即通过自己的平台帮助一些没有能力去在网上卖手机的手机厂商销售手机。

记者就此致电并发短信给360的CEO周鸿祎,不过对方并没有接听电话,也没有回复短信。360的公关则回复称“有关公司投资事项,一律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暂不接受媒体采访。”

而记者致电腾讯方面对方则称目前此事外界多有传言,腾讯现在暂时不方便予以置评。

但记者可靠渠道证实,周鸿祎所讲确系实情,在这起回购案背后操盘的确实是腾讯,但交易尚在进行中。接近这笔交易的人士指出,刷机精灵只是技术性地从周鸿祎手中买回股份,背后真正的买家是腾讯,这样做是避免腾讯直接从360手中买股份的尴尬局面出现,给双方一个台阶下。

那么,明知道实际买家是自己的死对头腾讯,为什么和腾讯关系很僵的360还要出售自己手上的股份呢?由于360方面没有接受采访,其实际意向不得而知。

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易向记者分析道,腾讯此次收购刷机精灵不惜代价,当腾讯收购了刷机精灵大部分股份后,360手上持有的刷机精灵股份就显得很尴尬,因为仅仅持有30%多股份的360等于在公司里面已经丧失了话语权,不如套现走人。

“这件事情上360也并没有吃亏,一进一出净利赚了不少差价。” 一位熟悉刷机市场某知名VC的合伙人表示,因为刷机生意要起来还为时尚早,360再培养一两个刷机项目也不难,虽然有些尴尬,但是赚的比失去的多。

卡位移动互联网入口

“刷机精灵的实际用户量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或者至少说刷机这个生意才刚刚开始,就腾讯的动作而言,似乎牛刀杀小鸡了。”前述合伙人指出。一个创业不久的小团队,惊动马化腾亲自出马,并且动了这么大干戈去收购,这种情况并不多见,这似乎是针对360去的。

“对腾讯来说策略很明显,所有和终端相关的渠道性的东西,全部都要卡住。”上述人士表示,腾讯虽然宣称自己不做手机,但如软的部分如微信、手机QQ、腾 讯微博等入口都下重手发展。在硬的方面,腾讯正在布局手机操作系统、刷机渠道、厂商预装,这些都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入口。这与360的布局是一致的,所以 双方在一些领域会产生冲突。

在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布局上,不管是腾讯还是360都非常重视。腾讯推出了自己的名为TITA的Android系统的ROM,并且高价入股了位于上海的手机ROM厂商乐蛙,另有消息称腾讯正和上海的知名手机设计厂商龙旗合作开发手机业务。

在360方面,除了对刷机精灵的入股,360还推出了备受关注的360特供机,虽然其和TCL合作出品的AK47及与海尔合作出品的“超级战舰”销量平平,但是其和夏新合作的“大V”特供机的销售势头良好。

李易分析道,不管是腾讯还是360,和品牌手机厂商合作直接植入自己的系统及软件的成本相当高昂,而布局手机卖场这样的物理刷机渠道的成本也不低,相比之下,布局网上刷机渠道的成本要低得多,所以双方开始了本次的争夺。

他表示,在争抢一些创业团队时,腾讯有几个绝招,一是钱多,二是手上有巨大的用户数和流量资源。如果创业者不被腾讯收购,腾讯自己出一个类似的产品,照样会挤死创业团队。在这种“威逼利诱”之下,创业者最终往往都会接受腾讯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