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龙:“阿里云”是如何失控的

首先,澄清一个问题。当阿里云事件爆发后,同情阿里巴巴的人们开始谴责Google的霸权,并预言未来Google会挥舞大棒打击一大批企业。但是,只要稍微分析一下,就知道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那些人只不过是在混淆视听,为了塑造一个反垄断高手的形象。

由于Android是开源软件,实际上,Google对于产业链的控制力是非常弱的,利用司法起诉不遵守开源规则的人,虽貌似可行,但一是举证困难,二是诉讼成本高、收益小,Google更多是利用诉讼作为防御中的反制手段,不会主动进攻。

Google唯一的控制方式是利用开放手机联盟(Open HandsetAlliance,OHA),OHA是一个产业链内各种厂商参加的联盟,使得厂商可以进行专利交叉授权、技术交换等等。这个联盟除了对成员有约束力之外,还可以利用成员向成员的合作伙伴施压。

比如,这次,阿里云使用的软件是开源的,它认为Google举证抄袭也困难,不会傻到进行举证和诉讼,因此自己已经躲在了安全距离内。它没想到Google依靠给联盟成员的宏碁施压,间接地阻止了阿里云的胡闹。

不 过,这几乎是Google唯一能做的方法了,而且这个方法在大部分时间是用不上的。比如,亚马逊的Kindle Fire使用Android的方式,Google也不喜欢,但亚马逊不是联盟成员,而且亚马逊与联盟成员的合作也没有这么紧密,Google即便想施压也 找不到办法。

国内的小米也比较安全,就算它不守规矩,Google也很难制裁,因为它不需要和宏碁这样的厂商有紧密合作(当然,小米很守规矩,我只是做假设)。中移动也修改了Android底层,但它是联盟成员,与Google博弈能力强,合作深入,所以也不会有问题。

总结起来:1,你只要不太过分,用代码别不承认,也不要把自己塑造成反Android的英雄,更不要把好系统改成不兼容的烂系统(不要过多修改底层,或者修改底层一定要有足够的技术实力),你就是安全的。按照这个标准,绝大多数厂商都是合规矩的,Google不会发飙。

2,哪怕你过分了,但你对生产制造的控制力足够强,没有过分依赖OHA成员(甚至可以说,只要不过分依赖于一两家OHA的手机制造商),Google也没有办法。

目前来看,全部符合条件的只有阿里云,就让它倒霉吧。

一把好牌,满盘皆输。这就是我看完阿里云闹剧之后的感慨。

当阿里云还在热衷于与Google打嘴仗的时候,我们应该回头看一看,阿里巴巴为什么放着满把的好牌不打,反而要在一个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内插一脚?

当别的互联网公司都已经在移动互联网上拥有了拳头产品的时候,阿里巴巴的移动互联网战略却似乎找不到方向,变得越来越令人摸不到头脑,在一个偏僻冷门、注定不会有收获的地方把精力都浪费掉,他们到底想做什么?

现在陷入了和Google的嘴仗,貌似很英勇,但实际上却继续进行着不必要的消耗,这场争斗还可能将管理层逼上了绝路:为了面子更不能退出了,必须在这个注定失败的地方硬撑下去。

可以说,阿里云的所作所为简直就是一连串失控的集合,从而产生了这样一个怪胎。下面,我们就看看它到底出现了多少的失误,才铸就了今天的尴尬和无聊。

失控的决策:操作系统

阿里云最大的失误是选择了操作系统这个方向。

阿里巴巴整个集团的优势在于贸易和网络金融,当手机逐渐取代了固定互联网的时候,一个公司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把以前的优势延伸到移动互联网上来。这里,最现成的办法就是开发手机上的APP,这一点阿里巴巴已经做了开发,但并不出彩。

另一种方式就是手机预装,利用预装尽量扩大用户基数,只要安装了,肯定有人用,从低端往高端延伸,等用户养成了习惯,自然而然就占领了。阿里巴巴的产品有巨大的客户群,手机厂商求之不得与其合作,只要把产品开发好,预装不是问题。

这两种方法,都比操作系统带来客户的速度要快得多,也容易得多。

另外,即便要涉及手机操作系统,也要配合自己的主业进行,既然阿里巴巴的主要业务就是交易平台,这在应用层就足够完成,做一个与米UI类似的ROM就足够了。

最 不理智的选择才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一种沉淀成本很高,一旦率先进入后,边际成本又非常低的产品,对于后来者极为不利。在国内,财大气粗的中移动试过一 次(OMS),但以失败告终,其余没有人再敢试。在国外,微软最新的手机OS据说非常好用,强于Android和iOs,但由于错过了时机,仍然不被看 好。

也许阿里巴巴习惯了大开大合和豪言壮语,对跟随Android做开发不感冒,总想做更伟大的事情,利用一揽子方案来解决问题。

另 外,还有一个原因:中国的技术人员有操作系统情节。这一点,我认为阿里云负责人王坚难辞其咎。作为技术人员,不懂市场,低估了开发难度,以至于在操作系统 开发时屡屡出现变数。本来,他的角色是应该尽量在技术上对冲马氏宏大、让方案变得更加可行的。但实际上,他扮演了一个相反的角色,迎合了马氏宏大,技术人 员的操作系统情结甚至让他完全无视了市场的存在。

而更重要的是,当王坚痴迷于操作系统时,阿里巴巴实际上是在丧失其他的机会。小米利用这个 时机已经成长为著名的品牌,新浪、腾讯等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拳头产品,只有阿里巴巴的移动互联网仍然像一盘散沙,不知道到底想干什么。他们的精力都用在了一 个注定无法成功的地方,一下子调不过来了,可以说进入了泥潭。

我们不妨向下看。

失控的研发:偷梁换柱

在王坚的主持下,阿里云收购猛犸科技,开始了探索。据王坚回忆,“云OS的第一版本和Android没有任何关系,e28(摩托罗拉Ming手机的design house)为我们做了第一款原型机。”

然而,独立操作系统接下去却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在与手机厂商谈合作的时候,厂商们从用户和市场的角度出发,都认定这样的手机不会有市场,必须与Android手机进行兼容才有可能取得部分成功。

如果王坚足够敏锐,此刻立即回头,或者缩小愿景,做一个基于Android的ROM,要不就与厂商合作进行应用预置,都不失为明智之举。但阿里云被操作系统思维困住跳不出来了,它走出了第二步:提出不仅要开发独立操作系统,还要兼容Android。

但这一步几乎是无法做到的,从技术上太难了。在异质操作系统上开发一个完全兼容Android的环境,其成本甚至比直接从头开发一个Android还要麻烦。于是,选择只剩下了一种:全面转向Android。

在这个问题上,阿里云技术团队一定经历过极大的困扰:如果转到Android,那么还叫独立产品吗?

为此,阿里云开始了掩耳盗铃的方法:在名义上,仍然坚称这是独立的操作系统,只是为兼容Android做了一些补丁;而实际上已经进行了偷梁换柱,改用了Android的内核,在Android系统上进行了一些改头换面。

阿里云抄袭自Android,从目前的情况看,这是毋庸置疑的。

首先,即便以现在国际大公司的实力,也很难开发一个与Android完全兼容而又独立的系统。没有经验的阿里云想要独立开发一个可以商用的独立系统,再兼容Android,从难度上根本不可能。

其次,一位曾经的员工(讨论此事的原微博已删除)曾在微博上透露,阿里云第一版原型系统的确是独立开发的,但之后却转向了Android。

第 三,已经有人对比了阿里云和Android系统文件,得出结论,Android的7个模块中,阿里云直接使用了其中最核心的5个,再造了虚拟机、上层应 用,并加了一个云服务。他的分析基本上是合理的,不会有太大出入。阿里云做的最新解释间接地证实了这一点,在解释中阿里云夸大了虚拟机和云服务的地位,故 意不谈其他的核心部件,以造成假象突出它的研发。

但王坚一直声称阿里云是独立的,原因就在于他的不尴不尬的地位:一方面,没有技术实力也没有市场做一个完全独立的操作系统;另一方面,为了面子他还必须说这个系统不是Android,而是独立的。

失控的沟通:陷入泥沼

种 种迹象表明,虽然在技术上大量使用了Android的核心,已经成了Android不成熟的变种,但阿里巴巴的高层由于不懂技术,可能并不知情,因此他们 仍然认为阿里云是一个独立的操作系统,甚至比Android牛逼。这是一种公司管理中沟通上的失控。这个失控是造成一系列宣传问题的原因。

于是,从最初的宣传开始,阿里巴巴就将自己的云系统说成是完全独立的,与Android竞争的操作系统。这给业界一种很奇怪的感觉,一方面,谁都知道它来自于Android,但又声称自己和Android毫无关系,并要做Android的对手。

这种宣传甚至出现在了《华尔街日报》上,在这篇报道中,记者采访了阿里巴巴总参谋长曾鸣,并将阿里云作为一款独立研发的操作系统,并将它与Android对立起来。

这种夸大其词的宣传在国内屡见不鲜,但如果宣传过度,会引起新的麻烦:Google的干预部分来自于阿里云的高调。

于 是,到现在为止,我们就看到了一种极其尴尬的局面:1,被人当众揭穿了独立系统的神话,还要打肿脸充胖子绝不承认。2,更严重的是,在这样不停折腾的工 夫,阿里巴巴的时间正在一分一秒流逝。3,市场决定它做的操作系统注定不会有进展,但它必须把最宝贵的人力财力浪费在这里。

这样,真正需要 的产品就被耽误了。比如,现在最需要的是把阿里产品的客户端尽快铺到用户的每一台手机上,但阿里云操作系统由于移植性差,根本不能提供任何帮助。但阿里云 似乎并不着急,在采访中表示要慢慢来,不急于搞能大规模铺开的安装版,也不急于占领更多的手机……但这叫什么话?

阿里巴巴集团的整个移动互联网战略就在这儿耗着,等待着一个永远不会成熟的操作系统。

失控的领导:管理缺位

阿里云战略出现了如此多的失控,并最终造成了重大失误,但那些负责的人是否会受惩罚呢?

到现在我们没有看到。实际上,作为负责人的王坚甚至还高升CTO了。

如 果选择一个对市场完全无知、甚至带着藐视和抵触情绪的人当CTO,他不仅无法配合其他部门的工作,还会由于对细节的痴迷,把最重要的事情耽误掉。王坚更适 合的职位是做储备性技术研发,本该给他个高级工程师的头衔让他独自去做某些模块级的Research,现在却被放到了不适合的岗位上,的确也是一种失控。

当然,不适合的人占据高位,在阿里巴巴的高层看来,似乎也不是什么要命的事情,因为这个集团本来就是一个人的公司,其他人只要崇拜他,听着口号往前冲就是了。

阿里巴巴一直作为一个魅力型领袖(克里斯玛)领导的公司而存在。在马基雅维里的定义中,克里斯玛统治者指的是具有超凡魅力、极大的煽动性、对他人有催眠和支配性的人,他们依靠这种力量进行统治,而不是靠制度的约束。如果按照这个定义来看阿里巴巴公司,是完全符合的。

克里斯玛型公司的特点是:在打江山的时候能够激发起员工最大的行动力,当领袖选对了方向时,公司能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当选错了方向,也会以最无畏的勇气自杀。从目前的情况看,阿里巴巴属于前者,但在个别的领域内,有后者的苗头。

克里斯玛型公司还有一个特点:制度化欠缺。领导人在发挥最大魅力的同时,往往忽视制度建设,甚至惧怕制度建设,因为制度除了约束他人,也会约束自己。所以,最后公司在成长期过后,往往又会显示出疯狂和不守常规的一面,甚至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闹剧。

制度欠缺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即便有不适合的人,也难有考核机制将其换下,从而造成越来越失控的局面。

(郭建龙供网易科技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简介:旅 行者,文字作者,曾供职于it企业做技术,又在报业找过栖身之所。对于多变的现象世界着迷,以至于忘却了归途。现为网易科技专栏之“IT丛林笔记”专栏独 家供稿,观察IT丛林中各种动物和它们组成的生态系统,寻找系统演化背后的推动力量和阻挠因素。在这儿,你还可以找到普通动物的生存方式。

我学编程时犯的最大两个错误

一年前我大学毕业,刚刚步入社会。我很很多很多创业计划,我想去实现它们。但是,我不会编程

听取了 Yipit 的创始人Vin Vacanti 的建议后,我开始自学编程。

最终我是学会了开发自己的原型,但道路很崎岖。如果你也跟我一样走在自学的道路上,我希望你能避免我犯过的错误。

错误 #1: 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我实际上并不需要的东西。

我不知道如何开始。有这么多可以学习的东西,有这么多的讨论和这么多相互否定的观点,让我不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技术。经过一段时间浸泡在Hacker NewsQuora, 和 StackOverflow上,以及其它一些偶然在某些文章里发现的词语,我拼凑了一个令人胆战的大杂烩式的清单:

HTML, CSS, AJAX, PHP,
Javascript, Heroku, Celery, SQL, jQuery, Django, POSTGRES, nodeJS,
BackboneJS, Ruby, Rails, MongoDB, Python

我不知道哪种技术我需要,哪种我不需要,于是我计划把它们全学了。

我实际应该的做法: 我应该压缩这个清单,只学习一些制作原型需要的技术。

最终,我能清楚了这个清单里的东西都是用来干嘛的,并把它压缩为:

  1. HTML: 制作网页内容结构(例如,这是个链接,那是个标题)。
  2. CSS: 制作内容的样式风格。
  3. Javascript: 使内容动态化(例如,当点击一个链接时弹出一个对话框).
  4. jQuery: 一个Javascript工具库,很好用的插件(例如,做幻灯片)。
  5. Python: 处理数据 (例如,从数据库中取出用户购买的历史记录,推荐他们喜欢的产品)。
  6. Django:一个Python写的web框架,用来连接上面说的这些东西,它内置了很多非常有用的功能(例如,一个现成的登录系统和一个用Python访问各种数据库的简单接口)。使用框架,它能让工作变得简单!

错误 #2: 我没有直接开始编程。

我花了大量的时间阅读书籍。我不知道我读的这些书是否真的对我要做的事情有用。更糟糕的,我没有把读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很多东西都没记住。

我实际应该的做法: 从一开始我就应该利用一些小项目边做边学。

后来我发现了一个超级有效的学习制作原型知识的方法:

  1. 动手跟着教程做一些编码例子。David Sinsky,Yipit 公司的一个程序员,他给出了一些绝好的建议
  2. 找一个简单的项目,开发它。比如制作一个简单的博客系统或投票应用。
  3. 反复执行第#2条多次。
  4. 开发出自己的应用。

无需准备,直接动手,这能给你带来很多好处。你能克服掉很多害怕编程的心理。你能马上能看到你劳动的成果。最重要的,你能迅速的学会开发你的应用需要的技术

[本文英文原文链接:The 2 Biggest Mistakes I Made When Learning to Code ]

过半日本地方政府机构采用开源技术

世界各地政府部门采用开源技术已经是大势所趋,日本一个独立于政府的行政机构情报处理推进机构(IPA)在最近的开源活动OSC2012 Tokyo/Fall上,公开了日本各地自治政府机构使用开源技术的状况。

这 份报告名为“地方自治体资讯系统基建现状和方向”,同调査结果显示,过半数地方政府都会采用开源为技术的标准,避免技u主导权被单一厂商控制。百分之一百 的地方自治机构都在日常运作上引进了开源软体。本调査已经是IPA第五次进行,共向全国826个自治机构发出问卷,回答的机构共有395个。负责调査的 IPA国际标准推进中心非常任研究员冈田良太郎表示,回答“有明显的开源技术采用标准”的政府部门达53.3%,同一数字在调査开始以来首次超过半数。

至 于开源软体的引进状况方面,回答“积极采用”和“视乎业务分类和系统阶层分类需要采用开源软体”合计达100%、5万人以下的自治机构也达到77.5%, 其中又以采取由上而下领导方式的自治机构效果最好,就算是没有CIO和CIO的机构,只要有资讯科技部门积极的推动,也可达到一定的效果。

在引进开源技术期间,这些机构也曾遇到一些困难,例如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整合,不同开发团队对系统数据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例如纵使大家都可以输出XML格式,有系统会把null等同0,有些系统会把“免税”和“无放”画上等号,必须由系统整合或服务供应商协议如何解决。

via linuxpilot

今天是 Linux 生日

【新闻史上的今天】1991年9月17日,芬兰人林纳斯•托瓦兹正式公布了以他名字命名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内核Linux,成为软件开源运动的里程碑,如今广为人知的手机安卓系统便是在其基础上开发的,超级计算机所应用的也是该内核基础上开发出的操作系统。

谈谈时下火热的无线充电技术

本文载于广州日报,作者李光焱,文章原名《有型!手机无线充电》。文章从诺基亚WP8新机具有的无线充电功能谈起,分析无线充电技术目前的发展状况 和未来三年的发展设想,另外还理清了无线充电与辐射的误区,最终以Qi标准和应用实例结束,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了无线充电技术,在此分享科普给大家。

拉出一根数据线,插上电源给亮起红灯的智能手机充电;液晶电视背后,始终拖着一条长长的电源线……不过,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不必再为寻找适配的 数据线而四处问人,也不必为各种手机线、PC线、Pad线、音箱线绞缠一起而焦头烂额?其实,这样的生活离我们并不遥远——近日诺基亚推出的WP8手机就 华丽丽地带有无线充电功能。只要将手机放在无线充电托盘上,它就开始充电,充满即止。三星亦为S3准备了无线充电“套装”。在评价iPhone 5的革新时,不具有无线充电功能,成为批评的理由。

无线充电已从梦想照进现实,从概念变成商用产品。记者了解到,坊间对该技术还有颇多认知误区,但难挡未来三年其将掀起手机、PC、电视、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新风潮。

现实:只要放在Qi无线充电器上就能完成

“诺 基亚的新款Windows Phone 8(WP8)手机支持无线充电功能,用户只要将手机放在一个支持Qi无线充电标准的插座上就能完成充电。iPhone 5尽管采用更小的接口,但仍然需要通过电线才能充电。”这是外媒在评点iPhone 5时表达的“遗憾”。这种比较可能从未有过——iPhone一向是所有智能手机的“教父”。出现如此反差,则得益于诺基亚使用了Qi无线充电技术。

三星在发布旗舰手机Galaxy S3前也曾表示要使用该技术。不过,目前是以套件的形式提供。另外,英特尔和IDT(Integrated Device Technology)日前宣布合作,为英特尔的无线充电技术共同开发集成发射器和接收器芯片。

记 者了解到,目前全球最主要的无线充电标准是Qi标准,由全球首个推动无线充电技术的标准化组织——无线充电联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推出。该联盟成员包括Verizon、NTT Docomo、诺基亚、三星、德州仪器、华为等公司,覆盖无线充电解决方案各生产环节。Qi采用了目前最为主流的电磁感应技术,目的是为所有电子厂商提供 统一的通用标准。

在两年前的2010年9月,无线充电联盟将该标准引入中国。然而,两年来真正采用该技术标准的产品在市场上未形成气候,未能成为消费者关注的重点。

梦想:三年内实现远距离无线充电

采 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的无线充电技术需要让被充电设备在2.54厘米范围之内,即近磁场无线充电。然而,考虑到无线充电的便利性,远距离充电更具有卖点。 但要实现远距离大功率无线磁电转换,设备的耗能较高。无线传输的距离越远,无用功的耗损也就会越大。“功率太大的无线充电设备的电磁辐射会对生物造成很多 不利的因素。”有技术人士表示,大功率无线充电的传输距离只限制在5米以内,不会太远。

据美国安利旗下富尔顿创新公司董事Bret Lewis此前预计,未来三年远距离无线充电就会进入每一个人的生活中。Tirias Research分析师Jim McGregor认为,无线充电技术是可行的,但首先需要降低成本,以使原始设备制造商(OEM)能够采用该技术。IMC Research估计,到2015年,无线供电设备的出货量将达到1亿,同时Pike Research研究表明,至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50亿美元。对此,卓普运营总经理袁小枫告诉记者,不同于产品硬件软件升级,无线充电技术在功 能层面求异,是很好的卖点,对消费者有吸引力。

无线充电技术将会集成到汽车和家电中,并可以为智能手机之外更多的电子产品充电。“电动汽车将因此受益”。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工程师朱佳俊说。届时,充电线、插线板、移动电源等产品可能都消失了。

揭秘:甩掉充电线不必谈辐射色变

“消费者不需要安装任何配件,直接将Lumia 920放在任何一款支持Qi标准的充电器上就能开始充电。诺基亚希望不断扩大无线充电的版图,让它像WIFI一样无处不在。”在接受E天下记者采访时,诺基亚技术人士称,无线充电技术完全不需要各种数据线、充电线进行连接。

而且,只要你使用的是Qi标准电子产品,就可以利用无线充电托盘充电。比如电视、音箱以及其他品牌的手机等等,都可以共享一个充电器。对于消费者来说,无线充电摆脱了各种充电设备的烦恼,可以更便捷地充电。

“辐射可能比有线充电更大。”日前,有媒体报道称。记者采访获悉,该技术在净水器中运用10年,安全性得到数十个国家验证。而在国内,工信部下属的EMC检测所(通信电磁兼容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也是Qi的参与者。

不 过,缺点不是没有。依靠线圈之间的电磁感应的无线充电方式,工作距离太短,被充电终端需要放置在充电座上,同时也会消耗大量电量。好在,无线充电设备的效 能接收在70%左右,和有线充电设备相当,但是它具备电满自动关闭功能,避免了不必要的能耗。另外,对于不同的电子产品,电源接口能自动对应,需要充电 时,发射器和接收芯片会同时自动开始工作,充满电时,两方就会自动关闭。

什么是Qi?

Qi 是目前全球首个无线充电标准,可广泛应用于手机、MP3、照相机等手持低功率设备中。未来还将研发应用于笔记本电脑、上网本的中等功率无线充电标准。目 前,市场比较主流的无线充电技术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即电磁感应、无线电波以及共振作用,而Qi采用了目前最为主流的电磁感应技术。

Qi是通过在手机中加装电磁感应装置来实现无线充电的,当然,一个可接公共电源的无线充电站也必不可少。

同时,符合Qi标准的手机还需加装控制芯片。对比目前业内已经出现的无线充电技术,Qi的充电效率更高,在测试中,Qi的充电效率与有线充电方式非常接近,达到了70%以上。而Qi的充电站的待机耗电量则已经降低到微瓦水平。

那些使用无线充电的“先驱”

1.海尔“无尾”电视

作为Qi标准组织的一员,海尔在2011年CES上推出了概念性“无尾电视”,不需要电源线、信号线和网线。海尔称该产品采用了与麻省理工学院合作的无线电力传输技术。

2.Palm手机

虽然Palm现在“物是人非”,但它最早将无线充电技术应用在手机上。它推出的充电设备“触摸石”,就可以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无线为手机充电。

3.TDK音箱

日本TDK公司新推出了一款无线充电音箱,你可以在尽情享受音乐的同时给手机充电。在该款无线充电音箱的顶部安装有一块无线充电板,手机放在音箱顶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