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垠:对博士学位说永别

本文作者:王垠,四川大学97级本科毕业,保送到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直博。期间曾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软件所就读,主要进行集成电路布线算法的研究。在此期间,他因《完全用GNU/Linux工作》一文和对TeX的推广等“非研究成果的业余东西”而出名。 在只剩一年就要博士毕业的时候,他申请退学,并将1万7千余字的“退学申请书”(题为清华梦的粉碎)公布在网上,引起舆论界一时对教育体制、理想主义等的热议。

下面是王垠的博客全文: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再次“抛弃”我的博士学位。这是我第三次决定离开博士学位,也应该是最后一次了。这应该不是什么惊人的消息,因为我虽然读博士10年了,可是我的目标从来就不是博士学位。我在寻找更重要的东西,而且那个东西已经被我找到了。所以我的“博士生涯”其实完成了它的使命,基本上可以圆满结束了。

如果你从我之前的博文判定我现在生活在我所向往的环境中,那么你就误会了。我学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但是却发现学术界不再是我向往的地方。相反,它阻碍了我的前进。很显然,博士学位这个东西其实已经被学校和学术界作为利用廉价劳动力的“无形锁链”。你想要“博士”的头衔,那么就廉价给我们干活吧,能出论文的就出论文,能写代码的就写代码。我根本不需要“博士”这个头衔来显示自己的价值,所以我抛弃学位,离开学校,离开学术界,是一点都不心痛的。

思想的监狱

如果你以为学术界意味着思想的解放,对真知的无私分享,那么你就错了。涉猎不深的人往往有一种美好的幻觉,以为老师都是在无私的传授知识,而同学们都在无拘无束的讨论。可是等你深入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现其实很少有人对于知识是无私的,连世界顶尖的科学家们也不例外。他们“分享”给你的东西,往往是一堆琢磨不透的符号和公式,他们提出一堆可怕的术语。他们告诉你的只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思维的“方法”(也就是所谓“直觉”)。等你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得到同样的东西,却发现这些大师们其实一直把直觉隐藏在很深的地方,故意的让你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甚至会诋毁直觉本身的价值,试图让你相信他们没有通过使用直觉就想出了那些公式,试图让你相信只有那些吓人的公式,定理和证明才是可靠的,而直觉是不可靠的。可是真正的直觉却是非常强大的,只要得到了它,你就可以完全的理解那些公式,而且会知道它们是怎么来的,甚至发现里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想出新的公式。

然后你就会恍然的发现,你曾经认为的“思想的天堂”,其实是“思想的监狱”。你会发现你心目中的很多大师们其实不是真正的科学家,而是政治高手。你会发现身边有很多人其实是故意在你面前提起一些术语,以此来显示自己的“高深”。当你直言不讳的道出这些东西背后的秘密,他们就不说话了,然后就对你怀恨在心,希望你早点消失。当你给那些提出这些术语的大牛们发email,试图核实这些术语背后的直觉,他们会很快的停止回复你的邮件。当你试图从教授们口中得到这种直觉,他们会不耐烦的对你说:“你问这种问题有什么意义吗?这东西就是这样的!” 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他们害怕了。他们害怕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他们害怕这种直觉一旦被大多数人掌握,他们就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权威”了。人们就会说:“那个东西其实不过是……”

这就是我这些年来所亲身经历的。我的同事们其实都不知道,他们所景仰的大师们提出的看似高深的理论,好些已经在我心目中被默默的“杀死”了。对我来说,它们不过是用一堆吓人的数学公式,翻来覆去的表达一些用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东西,而且它们好多其实已经被更加简单的东西所超越。所以大师们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招收“门徒”,只要有人愿意做他们的接班人,把自己的工作“基于”他们的理论,他们提出的复杂而空洞的概念就可以一直存活下去,而他们就可以保持自己的地位。所以你就发现一些可笑的现象,本来一个新概念跟某个老概念没有关系,却被生拉硬拽在一起。本来一个概念可以被独立的理解,却被牵扯到一堆别的概念中,被搞得纷繁复杂。

这就是为什么我曾经提到,我经常用两个星期的时间就“灭掉”了某些领域长达20年的研究。这并不说明我是天才,这只是说明很多人在玩弄学术的把戏,而我看透了他们的把戏。看透了这些把戏并不能带来实际的效益,却可以让我自己节省下时间来解决真正重要的问题。但是我看不到学术界在这方面有任何改进的希望。所以,为了思想的自由,我不能生活在学术界。

论文的游戏

我曾经以为我的专业(程序语言)是计算机科学里面论文水分最少的地方,但是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天下乌鸦一般黑。程序语言专业的论文与其它专业唯一的区别是,这个领域的人玩的把戏更加巧妙。这些论文动不动就触及 Church,图灵这样的人物提出的概念,所以就算里面没有任何新的内容,你早就被吓倒了,就别提看出里面的把戏。可是由于我看穿了一些核心概念的本质,所以经常浏览一些论文都发现其实没有任何新东西。这些论文有些甚至来自某些本领域众所皆知的“巨星”。由于他们地位显赫,这里我就不点名冒犯了。

很常见的一个套路就是,把一些很简单的“程序”用一堆“数学符号”改头换面写出来,把它们叫做“逻辑”或者“类型系统”。人们都崇拜数理逻辑,因为他们看不懂那一堆的符号和推理规则。可是经过自己的努力,我却看透了很多逻辑学家的把戏。我也可以玩这种把戏,设计出新的逻辑。可是我也知道其实我们并不需要这些逻辑,所以我从来不为此发表论文。可是这样的关于“程序逻辑”的论文,仍然频繁的出现在最高档次的学术会议。从开头就能猜到结尾,一点悬念都没有,让我觉得非常无聊。

上个学期,我跟导师做了一个学期的研究,内容是关于“类型系统”。说是“跟导师”,但是其实他只起到绊脚石的作用。他不但没有真正的参与讨论,而且明显的对于我深入的发现有抵触情绪,并且不断的打击我。我用于“说服”他所使用的精力,比我用来研究的精力还要大好几倍。到头来我却发现,原来他根本没有听我在说什么!我总是发现一些复杂的类型系统的功能,要么就是完全不可能实用,要么就是可以用已有的更简单的方法实现。所以这些发现其实是“杀死”了好几个长达几十年的领域,把它们归并为同一个非常简单的东西。可是,这些发现消灭了一些不必要存在的东西,却没有带来任何“新东西”。所以他总是对我说:“你的这些想法有什么用吗?” 然后我才发现,原来他所要的,并不是深入的简化的理解,而是别的东西。这个“别的东西”,当然就是论文和经费。很显然,导师们只是把学生作为可能给他带来论文和经费的人。他们更喜欢那种看不透事物本质的,对什么“新概念”都持手舞足蹈态度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可以很快的制造出更多更复杂的新概念,写出看似高深的论文,然后从 NSF 等研究机构要到钱。

所以说,深入本质的认识,其实在学术界是不受尊重的。因为深入的认识往往是很简单的。如此简单的东西,似乎每个人都能做,又怎么拉得到经费呢?

政治的泛滥

我可以不谦虚的说,我是这里最好的学生。我身边的同专业同学,没有一个可以超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而他们能做的事情,却没有一件是我不能做的。在 Dan Friedman 的两门高难度的课程都得到 A+, 在 R. Kent Dybvig 的 Scheme 编译器课程得到 A+,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他们。在两个星期之内,完全凭自己的思考写出正确的 CPS 变换(10多年的研究成果),以及 ANF 变换(我导师的最重要成果)。多次在两个星期之内,“灭掉”某些领域20多年的研究。对很多东西有自己独到深入的见解。在工程上有 Google 的那个项目,以及我自己的一些项目,……

可是这所有的一切,都没有让我受到同行们的尊敬。相反,由于我喜欢说真话,他们恨我又怕我。他们怕跟我讨论自己的研究,因为我总是能很快的看出它们的本质,所以跟他们说话总是感觉隔着一层什么东西。那些精于玩弄政治的人,显然更加得到人们的赏识。我本来不想把这些“业绩”摆出来的,实际上我一直很谦虚,都没有在人面前提起过这些事情。可是显然,在 Friedman 和 Dybvig 的课程上挣扎不堪的同学,在某些会议发过一点鸡毛蒜皮文章的同学,现在很是趾高气昂,他们当然希望别人都不知道我的优秀。他们喜欢厚着脸皮的说出一些早就被我看透的术语,说出来的时候声音都在打颤。

可是他们为此失去的实在是太多了。我本来可以帮助他们的,可是由于他们的自私和自大,失去了得到我的帮助的机会。他们的论文(甚至博士论文)里面的内容,其实好些是我几年前就得到了的结果,只不过我懒得为这些鸡毛蒜皮的东西写论文,我本来可以把这些东西免费送给他们作为论文发表。记得有一次,几个 Friedman 课上的同学想做一个暑期项目,试图改进 miniKanren (Dan Friedman 设计的逻辑语言) 的效率。那个时候我早就已经重新实现了 miniKanren,并且独立的加入了一些扩展的功能,比如 constraint logic programming。我一听到他们这个计划就告诉他们,miniKanren 所使用的 substitution 的数据结构是 association list,查找时间是线性的,显然效率很低。使用另外一种“函数式数据结构”,比如函数式的平衡树就会好很多。可是当他们听到这些的时候,居然保持了一种可怕的沉默,就像我并不存在于他们面前!一年多之后,他们发表了一篇论文,里面的基本内容就是我告诉他们的那些话。当然,署名和“致谢”里面都没有我。我根本不在乎这么小的想法,我本来就觉得根本不值得为此写论文,写个blog都还差点。可是他们一点谢意也没有表达,倒在我面前炫耀,真是可笑到了极致。如果他们愿意多向我请教,恐怕发表论文的时间不是一年,而是一个月。

另外还有好几次类似的情况,我都不想说了。后来我才从一个同学口中得到一些真正的信息。他说,某些人喜欢在听到别人好的想法的时候,进行故意的打击,或者漠不关心的样子。等别人对他们自己的想法失去兴趣之后,他们却把那想法拿出来署上自己的名字发表。这种事情就曾经发生在他的身上。他的导师一直打击他,以至于他写出来的论文两年都没有发表。等他决定离开之后,却发现自己的想法被导师和另外一个人发表了。没有署上他的名字。

这就是我越来越不喜欢跟人讨论的原因,因为很多人得到那些想法,就会想玩弄一些花招把它们据为己有,以此出名,最后却连个谢字都不说一声。我看到这种现象不只存在于我的身边,而且存在于整个学术界,这是学术产业化不可避免的结果。学术界不做产品卖,就得拿“想法”出来卖。可是想法这个东西是如此之奇怪,你一旦告诉别人,别人就有了这个想法,你又如何证明这个想法是你的呢?所以学术产业化的结果就是一个没有思想交流的世界。

有这样的政治和勾心斗角,我留在这里还有什么意义呢?我在这里,以至于整个学术界,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值得合作的人了。

何去何从

当然接下来我需要思考的是,我应该做什么。显然,我所学到的知识可以轻而易举的给我带来高薪的工作。可是我也知道,其实程序语言归根结底就是那么几个小把戏。所以我更愿意探索更加广阔的世界,学会新的东西,找到真正值得合作的人,创造真正的价值。另外,我也会逐渐把我知道的这些“把戏”以直观而容易理解的方式公诸于众,让权威们的神秘面纱都随之消失。

腾讯一夜注册数万QQ号.cn域名:或会继续抢注

    每经记者 蒋佩芳 发自上海

庞大的企鹅正悄悄地进行着一项行动,而且出手相当迅速。

从9月5日晚上8点开始一直持续到昨日(9月6日)下午,腾讯将五位数.cn域名从10000.cn到99999.cn之间、六位数.cn域名从100000.cn到430581.cn之间所有未注册的.cn域名,通过一家名为烟台帝思普专用注册接口的注册商全部抢注一空。

针对上述行为,腾讯方面在回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称,为了更好地向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确实已经注册了一些数字.cn域名,目前这部分域名的具体使用方式还在进一步规划中。

为用户提供域名福利?

这数万个.cn域名的DNS均设置为go1.cdns.cn和go2.cdns.cn。通过域名WHOIS信息查询可知,两组DNS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所有。

而就在9月3日,CNNIC与腾讯在北京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为网民打造一个完整的个人网上生活平台,平台将以CN域名为入口,指向腾讯用户个人空间,并链接个性域名邮箱。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CN是国家顶级域名,该域名一直由CNNIC负责管理。截至今年6月,全球.cn域名注册量达400万。5月底,CN域名向自然人开放注册,数据显示,目前新增的自然人CN域名注册量已经突破20万。

CNNIC《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博客和个人空间用户数为3.53亿,微博用户数为2.74亿,以微博、空间和博客为核心的社交类应用成为增长最迅速的互联网应用。

随着CN域名向自然人开放注册,国内网民也能拥有属于自己的“身份证”。据悉,网民直接输入“用户QQ号.cn”即可直接进入空间,同时还能获赠一个以域名为主体的个性化邮箱。

对此,腾讯QQ空间负责人谢弦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9月之内可实现第一阶段目标。

互联网分析师刘兴亮(微博)分析称,腾讯应该是想让用户有一个更方便的入口,预估其可能后续还会有相应的增值服务。

腾讯或会继续抢注域名

有相关域名代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数字.CN域名,一个的费用是55元/年。

由于腾讯此次注册 “QQ号.cn”的数量之多,开销已是相当巨大。《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查询相关域名信息时发现,这些被腾讯注册的域名到期时间均为2014年。

有业内人士猜测,腾讯此举并非单纯为用户考虑,其或许会针对一些QQ靓号.cn域名进行再次销售,以实现QQ靓号二次价值。

也有QQ用户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出了自己的担心: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己的QQ号码被腾讯注册域名,是否侵犯了自己的权益。

IT法律人士赵占领表示,由于QQ号码的属性不是商标,也不是用户名称,将用户的QQ号码注册成CN域名,很难说侵犯用户的权益。

腾讯的注册行动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其此次的大动作显然也让国内的米农(从事投资域名行业的人)按捺不住。据悉,米农也于昨日从腾讯注册域名的道路上抢注了几个含义不错的域名,如域名499999.cn。

赵占领对此解释称,依据域名注册的在先原则,谁先注册归谁。

对于7位、8位以至10位 (腾讯QQ号目前最长为10位)的未注册数字域名,腾讯是否还会继续出手抢注,有相关人士表示,好的域名,价值较高,不排除腾讯会继续抢注的可能性。

诺基亚推两款WP8系统Lumia手机 多种颜色可选

[导读]诺基亚Lumia 920有黄色、红色、灰色、白色和黑色。诺基亚Lumia 820有黄色、红色、灰色、白色、黑色、青色和紫色。

诺基亚推两款WP8系统Lumia手机 多种颜色可选

Windows Phone 8旗舰产品诺基亚Lumia 920融入了诺基亚最先进的第二代纯景PureView相机技术。诺基亚Lumia 920的摄像头利用了先进的光学防抖技术,在不使用闪光灯的情况下,能比别的智能手机摄入多达5倍的光线。正因如此,无论在室内或是夜间,诺基亚 Lumia 920都能捕捉到最清晰、明亮的视觉影像。

“诺基亚纯景PureView 相机技术持续引领业界最尖端的照相技术,使得单反相机的成像效果在智能手机上得以呈现,”诺基亚智能设备执行副总裁乔•哈洛(Jo Harlow)说,“随着诺基亚Lumia 920的推出,我们大家都可以在家里、户外、餐厅,甚至在晚上拍摄专业效果的照片和视频。”

“我 们认为,成像技术是智能手机实现差异化的核心领域,IDC全球产品执行副总裁、首席研究官克劳福德•德尔•普利特(Crawford Del Prete)说,“弱光条件下的拍摄一直是智能手机的薄弱之处。诺基亚纯景PureView相机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创造了真正良好的客户价值。通过在成 像领域运用其丰富的专业知识,诺基亚为弱光摄影的日常使用创造了最佳体验。”

诺基亚Lumia 920

诺基亚推两款WP8系统Lumia手机 多种颜色可选

Lumia 920官方图

诺 基亚Lumia 920拥有“诺基亚城市万花筒(Nokia City Lens)”应用,这是诺基亚地图和位置服务套件中的最新功能。通过将摄像头对准一个城市的街道,“诺基亚城市万花筒”就会在手机屏幕上显示出餐馆、商 店、酒店等信息,让你用最直观的方式了解周围环境。“诺基亚城市万花筒”是一个增强现实体验的新起点;此外,它也极大的增强了诺基亚地图的体验,用户可以 在地图视图和增强现实视图之间切换,来帮助人们辨别方向和了解周围环境。加上久负盛名的诺基亚驾车应用和诺基亚公共交通应用,诺基亚地图和位置服务套件所 提供的地图体验是所有智能手机中最全面、最完整的。

诺基亚Lumia 920还配备了诺基亚有史以来容量最大的电池(2000毫安时),并且首次内置了无线充电功能,让手机充电更简单更方便。

诺基亚Lumia 820

诺基亚推两款WP8系统Lumia手机 多种颜色可选

Lumia 820

诺 基亚Lumia 820是一款时尚多彩的智能手机,拥有极高的性价比。它不仅和高端的Lumia智能手机一样,具有相同的一体式机身和外观,它还可以随心更换手机外壳,有 更多的颜色可供选择,选配的手机外壳还可以支持无线充电功能。此外,在外壳内侧带有Micro SD记忆卡的插卡槽。

Windows Phone 8 操作体验

Windows Phone 8为您提供更个性化的智能手机体验,主屏幕上的“动态磁贴”可以按照个人喜好和优先度的高低来随意排列,以实时更新最优先的事项。在Windows Phone 8智能手机、Windows 8个人电脑和平板电脑之间能够同步内容,也就是说文件、音乐、图片和视频可以通过任何最方便的方式来访问。使用Internet Explorer 10浏览器,感受速度更快、更安全的浏览,加上平台内置的Microsoft Office应用程序,Windows Phone 8能够用最简单的方法把事情做好。

无线充电伙伴

诺基亚还推出了一系列无线充电配件。Fatboy ®无线充电枕头DT-901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充电方式,而JBL为诺基亚设计的“PowerUp”无线充电扬声器兼具高品质音频播放功能和复古造型,同时也是一个无线充电器。

诺 基亚分别与维珍大西洋航空公司和“香啡缤”咖啡店(Coffee Bean & Tea Leaf)达成协议,在伦敦希思罗机场和纽约JFK会所休息室以及在“香啡缤”分店放置充电面板,这是诺基亚计划签署的多项协议的一个开端,使得无线充电 能覆盖到家庭和办公场所之外。

可选款式

诺基亚Lumia 920有黄色、红色、灰色、白色和黑色。诺基亚Lumia 820有黄色、红色、灰色、白色、黑色、青色和紫色。

这两款手机将在全球率先发布LTE和HSPA+机型,并预计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开始在相关市场进行销售。诺基亚将在开始销售前宣布定价和每个国家具体的推出时间。

我喜欢什么样的程序员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程序员开始被称为loser,他们会和如此失败的一个名字挂钩,其实我一直觉得程序员是最伟大的职业之一,他们是推动互联网 技术革新的最重要的力量,如果他们得不到重视,后果将非常严重,就像盖房子,如果工人得不到重视,设计师再怎么优秀的蓝图也只能是空想。可能这个比喻不是 那么恰当,但是它足以说明,我们的程序员做着多么重要的基础甚至是最关键的工作。

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因为他们的工作足够重要,足够关键,有些时候他们甚至会用自己的经验来告诉设计师,你这个不能做、不该做,如果想做请拿出 你的调研数据来,甚至对一些几乎非常常见的功能效果也需要求写长篇大论的说明文档和画设计稿。我认为这个是非常诡异的事情,从我们的分工上来说,这些问题 的决定权根本就不在你这里,你过多的干预这些问题本身就是错的,或许你有你的想法,但是从一个职业道德的角度来讲,这些话是绝对不能从你的嘴中说出来的, 就像一个一个顾客告诉面包师,做一个巧克力的面包,你可以选择不做或是不能做,但是你不能跟顾客说,你这个要做你得告诉我为什么要做这个,这不是恶搞么?

好不容易求着程序员搞定了这个项目可以开始做,他往往会说,这个事情做了出了问题谁来担负责任。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真是不知道如何吐槽了。

第一,做工作的事情,所有的事情都是有流程的,那个地方出问题,当然有那个流程的负责人来担责,问这个问题根本就是文明用语行为;

第二,作为工作上问题,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如何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上来就讨论出错了怎么办,这充分证明你就没有好好的把心思放在这个项目或是工作上;

第三,作为男人(相信大部分程序员都是男人,至少我接触的是),肩负责任本来就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出了事情,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一起来抗就完了,一上来就推卸责任,撇清楚界限,我想问你,我和你是一个公司的人吗?你这么怕承担责任还出来做什么事情呢?

终于经过了前面两个阶段,我们终于可以坐下来一起来确认功能需求了。但是这个时候会发生的问题又来了。你写一个功能点,他会说你写的简单,他理解不了,无 法制作。比如说我提出在某栏目的列表页,我需要能够让任意一篇文章置顶。他会问这个置顶是置顶在列表页的什么位置?我真就傻逼了,看了无数个网页,我没有 发现置顶会被要求放在列表最后的,即使被要求放在最后,貌似叫置顶也不对啊!我不知道这个问题是我看得太简单还是他们根本就不上网,这个看似基本已经被定 性为默认都是这么做的事情,到了这里就变得这么复杂。我不否认事情写的详细可以有助于问题快速解决,但是最常见的网络中用的最多的功能,还需要写这么详 细,不知道是我们写需求时没有考虑周全,还是你们根本就不思进取,不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

我的文风一贯很彪悍,看到什么喷什么,我不觉得这有错,既然你可以指出我做的不对,我当然也能写文章喷你的不是,毕竟你没有权利阻止我,让我不说话!很多 时候,大家都在想为什么中国互联网的东西老是在跟着国外的屁股后面走,我大胆假设一下,如果我们能提出来的新功能,你能做,不在需要我们说XXX网站就是 这么做,你才能做的时候,我相信这个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大家出来做事情,都是为了工作,从做人上来说,没有任何问题。为了工作的问题,你觉得这个限于技术条件真的不能能做,那我们就不做;你觉得可以做,那我们就坐下来商量怎么做;毕竟这是工作不是生活,不是我个人的事情,不会逼着说不做就翻脸,你说呢?

福布斯发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 百度腾讯入选

福布斯今天发布了“全球最具创新企业排行榜”,Salesforce.com居首,亚马逊第三,中国企业百度公司第五,腾讯排名第11。福布斯最具创新企业榜单,排名前十的分别为:Salesforce.com、亚力兄制药、亚马逊、红帽、百度、直觉外科、日本乐天、爱德华兹生命科学、印度拉森-图博、ARM。谷歌(微博)排名第24,苹果排名第26。

入选的中国企业中,百度排名最高,为第五名,腾讯次之,第11名,福布斯共列出了100家企业,中国科技公司中仅有这两家入选。

福布斯发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 百度腾讯入选

福布斯发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 百度腾讯入选

福布斯发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 百度腾讯入选

福布斯发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 百度腾讯入选

福布斯发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 百度腾讯入选

福布斯发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 百度腾讯入选

福布斯发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 百度腾讯入选

福布斯发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 百度腾讯入选

福布斯发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 百度腾讯入选